编者按: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以下简称《条款》)。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提高、相关保费的增长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未来人、车、厂的关系将重构。
□记者 苏洁
《条款》在保险责任上,既为“三电”系统提供保障,又全面涵盖新能源汽车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的使用场景。在条款开发上,既考虑当前的主流技术路线,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业态留有创新空间。
技术逐渐成熟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汽车产业迎百年之变局。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年1月-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299万辆,成绩亮眼。另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的发展愿景,结合绿色经济预期目标、技术成熟度提高、成本进一步下降以及消费者需求驱动力上升等利好条件,预计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700万大关。
“三电”系统指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要素,且成本占比过半。因此,“三电”系统发展水平决定了电动汽车的性能指标,也是降低整车成本的重要抓手。未来,“三电”系统、车联网、自动驾驶等相关技术始终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此外,交强险数据显示,2020年新能源车对私销售占比高达71%,在非限购地区的纯电动汽车销量也显著提升。另外,根据对新能源汽车用户相关的调研,现52%的车主因为认可新能源理念和环保意识而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因此,销量数据和调研结果都证明了消费者自主需求逐渐成为市场驱动力之一。当然,用户满意度上升主要归因于痛点得到缓解:数据显示,2020年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航里程达到382.4km,公共充电桩数量达到80.7万台,逐渐抹平与燃油车的差距。
随着用户痛点逐一解决、未来汽车产品升级及使用环境的优化,行业进入市场驱动的快速发展阶段。
重构人、车、厂关系
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系统是由电池、电机和电控组成,替代了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等装置,因此,传统车险关于汽车核心部件的保障已不适配新能源汽车;另外,传统车险条款中的责任范围无法覆盖新能源车面临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电池故障、充电故障责任等,因此,在发生风险后新能源车主将难以索赔。同时,对保险公司而言,新能源车出险频率和赔付率都高于传统燃油车,沿用传统车险产品长期来看不利于车险行业的良性发展。
车车科技CEO张磊表示,传统车险有可能会发生颠覆性变化。短期来看,新能源车险将助力车企打破数据孤岛,促进车险创新,诞生更灵活、更精准、更具差异化的车险产品。新能源车拥有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属性,是未来车险变革创新的重要场景端,比如UBI车险(基于使用量而定保费的保险)就是车险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即使一些汽车的供能方式是燃油,但依然实现了智能网联汽车可以做到的智能决策、人机互动等功能,通过对驾驶行为习惯等数据的积累,燃油车的智能化趋势也为创新车险助力。放眼更长远的将来,创新车险可能会全面替代传统车险”。
在当前车险行业存量竞争激烈、经营利润微薄的背景下,新能源专属车险无疑打开了全新的增量市场。对保险公司而言,新能源专属车险有助于精准定价,从而缓解赔付压力、提升经营利润;对消费者而言,新能源专属车险填补了传统车险保障不足的痛点,有助于消除消费者购车疑虑并提升消费者的用车体验。
近日,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车险生态共建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随着汽车电子、车载软硬件及通信传输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成重要的交互终端,车企通过新一代的座舱电子系统能够与车主建立更加紧密的纽带关系,从而延展更多服务范围。因此,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下,人、车、厂关系正在重构。在传统模式下,车企往往只承担汽车生产制造任务,交付、维修、增值服务都由经销商承担,车企与用户连接较弱。而在现有模式下,车企正在渗透汽车产业价值全链条,成为消费者用车综合服务的主要提供方。
也就是说,在当前“去中介化”以及新能源汽车“人、车、厂”关系重构的背景下,车企有望在直销模式以及汽车网联化的基础上直面终端消费者,未来车辆交付仅是车企创造价值的起点,后续以车险为服务抓手,车企能够开拓更多车后生态、车主权益等服务体系。
由“从车”到“从人”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车险行业的影响不止体现在专属产品和营销关系上。《白皮书》指出,从产业全局角度来看,在上游相关技术成熟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以其特殊的电气特征成为汽车智能化落地的最佳载体;同时,伴随着互联网造车新势力先进设计理念的渗透以及逐渐成熟释放的产能,高度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推动传统车企加快智能汽车技术发展。智能汽车意味着搭载了更精密的传感器和控制器,行车时系统实时运行数据流并提供辅助决策,在此背景下车险的商业逻辑将发生变化。
传统车险经营模式是以渠道为核心,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在车险综合改革背景下,保险公司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定价自主权,能够根据自身经营情况进行差异化定价,但是由于保险公司无法掌握车主用车数据,因此,在产品设计上仍然是“从车”的离线定价方式。而在智能汽车时代,数据的价值将会被最大程度地利用,在数据安全合规的前提下,车主的驾驶行为、行驶里程、用车时长都将成为车险定价的重要依据,从而提供给车主个性化的车险产品。另外,基于传感器数据及人工智能算法解析,智能汽车能够有效干预危险驾驶行为,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控制车险赔付率。在理赔阶段,行车过程数据能够辅助保险公司远程认责定损并推荐修理厂,从而提升保后服务效率。在全新的车险服务链条下,车企将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占据车险运营的主导权。
但是,限于技术、牌照和合约管理,车企经营车险尚存难点。张磊表示,首先,从目前造车新势力的创始团队看,都是互联网行业出身,涉足车险业务肯定是先用技术替代人工,全面线上化,一站式解决车主的投保、续保、理赔服务。其次,车险需要持牌经营,拿牌照,开分支机构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用户高速增长,需求要快速满足,时间耗不起。最后,车险是属地化的经营,合约要一家家谈,需要本地化的队伍。因此,车企需要和保险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成长期,越来越多的行业头部企业,都已经跨越了卖产品、卖服务的阶段,进入了建设行业生态的时期。”张磊说。
汽车新能源时代的到来为车险变革带来机遇,车企将扮演重要角色。以车险为抓手的服务生态是新时代车企的必备能力和竞争武器。
随着汽车智能化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未来车企能够聚焦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服务。例如,根据客户的目的地、地理位置或消费场景等触发推荐相应的保险产品,另外在车载终端提供车险交互界面时交叉销售保障车主自身的人身险产品。
李月敏/制图
|